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3部分阅读

作者:作者不祥
误,我很快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  王稼祥后来也回忆说:  “一路上毛主席同我谈论了一些国家和党的问题,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来教导我,从而促使我能够向毛主席商谈召开遵义会议的事情。同时,由于接触和受了毛泽东的教育,从那时起也更加坚定了我拥护毛主席的决心。”《倾听毛泽东》(吴晓梅  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人特别是两个曾经留过学、也是很有学问的人,要想让他们折服于毛泽东,那是需要有一定才学和过人之处的。  相传,在湘江之战后的一天下午,毛泽东和王稼祥、张闻天三人躺在担架上。途中,在一个山头上休息时,突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者,看到王和张说:  “我看你们都戴着眼镜,好像是些读书人,我给你们出一副对联怎么样?”  王说:“我们是读书人,但不知老者要出什么样的联子?”  “我说说看?上联是: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敢对弈?”  老者说完,眼睛看着王稼祥、张闻天,会心地笑了一下。  王听得很认真,但听后感到很茫然,一时答不上来。说:  “我们答不上来,但我们的老毛,很有古文功底,现在他小解去了。等他回来给您对一下。”老者点头称是。  一会儿,毛泽东回来了。王就告诉他:  “老毛,刚才一个老者给我们出了对联,让我们来对,但我们的古文功底不好,一时也想不出来,请你对一下。  毛泽东说,“什么对联,连你们都对不上来?你说说看。”  王就把刚才的对联说了一遍。毛泽东思忖片刻,随口吟来,说,这个好办,下联可以对作:  “地做琵琶路为弦,我来弹琴!”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副楹联已经在一个反映红军长征的电视剧中引用,大大增加了该剧的艺术感染力。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马蚤的伟大诗人。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崭露头角,有的长文治,有的专武功,有的擅词赋。那横槊赋诗的曹操,那“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他们风流倜傥,曾使多少后人为之倾倒!然而,他们有哪一位能像毛泽东一样兼数能于一身,既有领袖人物的博大胸怀,又有哲学家的深邃,军事家的睿智,更兼诗人的激|情和才气。  而且,他的这种学问,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而且,他所展示出来的,没有半点造作。  所以,那两个学问家、“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成员”,读着这气吞山河的楹联,哪还敢不钦佩呢?&nbsp&nbsp

    “毛奇”绰号的来历

    毛泽东小时候就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大约在19岁的时候,他到了长沙师范读书。他在那里很喜欢运动,自己创造了六段运动法:包括手、足、躯干、头部的活动,还有打击与跳跃的动作,使全身能获得平均运动。还有自己创造的风浴、雪浴、雨浴等运动的方法。  有一次,学校召开运动会,忽然大雨倾盆,同学们都争着向屋里跑,唯有毛泽东站在那里毫不在乎,任凭大雨淋浇,待大家走尽后,他才从容地回到了教室,虽然他的全身已经淋得像个“落汤鸡”,但他精神抖擞,非常高兴。  连声说:“好雨,好雨,淋得真痛快!”  还自豪地说:“我们年轻人,就是应该提倡这种精神,这就叫做: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同学们都还清楚的记得他在日记中写道: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有其独特的个性。有一天夜里,暴雨、雷电交加的时候,他遍身淋漓来到蔡和森家里。蔡和森问他:  “这是怎么回事?看你淋成这个样子。”  他笑着对蔡和森说:  “我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那句话的情味,并借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我这是刚从岳麓山上下来。”  蔡和森说:  “真有你的。这也由了《孟子》上的那句话了‘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毛泽东欣然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恬静,那样的爽朗。  毛泽东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为此,同学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同学们送给毛泽东这个外号,只不过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罢了。  1917年6月,湖南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四百多学生选出34人,毛泽东得票最多。其中“胆识”一项,为他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这种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个性,形成了他的特色-----一个领袖人物的特色。&nbsp&nbsp

    115字解“史”词

    浩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史悠久,漫漫长长。可毛泽东仅用115个文字便把它解读出来。  下边这段文字,是毛泽东1964年春天写的一首词的部分内容。把它摘录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楹联。其对仗的工整程度、气势恢弘的风格,堪称一绝。特别是词中字里行间所揭示出的世间人的心理、行为、历史事实、现实状态,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盗跖庄屐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据成林编著的《毛泽东的智源》上记载:这首词,首次公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词的中心意思,是对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对农民起义和劳动人民在历史前进中的主要作用的一种肯定。“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以其雄视百万的无与伦比的气概,大笔如椽,仅用115字,就概括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的几百万年的历史,真是跨越时空,气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无此大作。有人赞美这首词是“千古一篇”,毛泽东是“千古一人”。这赞誉是不过分的!  原词这样写道: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屐流誉后,  更陈王奋力挥黄钺,  歌未竞,  东方白。  这首词的主要意思和注解是这样的:  “人猿相揖别,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指的是人的祖先----类人猿进化到人,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并把这个时代形象化地比喻为“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何时猜得”  指的是,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  “不过几千寒热”  指的是,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就是说人类进化愈来愈快。类人猿大概几百万年,石器时代也有几十万年之久。诗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准确的。寥寥数语就把漫长的历史说得一清二楚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彼此的战争使得人民民不聊生,生活在饥寒交迫的景况之中。这里作者还借用唐朝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来形容。特别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不论历史上的哪一场战争,什么性质的战争,到头来,都是人类的互相残杀。就如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的“会挽雕弓如满月”,将士们都在为着自己的集团利益奋力地战斗着!而每一场战争的场面都是那样的壮烈、惨烈----白骨如山,血流成河。古句“牧野一战血流杵”,说的就是武王在伐纣的牧野之战时,所死得人流血之多连木杵都能漂起来了。事实上,近代的特别是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的人数远比古代要多的多。战争之惨烈远比古代之残忍。只要有战争,就要死人,就要流血,因此,战争,可恶的东西。人们应该远离战争,用战争来遏止战争!  “头飞雪”  指的是,头发白了。李白有“朝为青丝暮为雪”的诗句,古人形容进入了老年,惯用霜雪比喻鬓发斑白。形容作者在读了许多史书以后,年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  “斑斑点点”  指的是,史书上的事,历史上的琐碎事情。意思是还能够记住历史上的一些事情。而人们能够记住的,又往往是那些对人有启发、有教益的。  “五帝三皇神圣事”  指的是,传说中国的上古时代,唐、虞以前有“三皇五帝”,具体的说法不一,据说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神仙般的人物。这里泛指古代所有的帝王将相、神仙圣哲。简单地说,就是指的那些在历史有一定作为的人物。  “无涯过客”  指的就是那些在历史已经过去了的风云人物。无涯,即无数,不知始终。过客,在历史长河中已经过去的人们。  “盗跖庄屐”  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人。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民间义军的两个领袖人物,史书上的语焉不详,《荀子》称盗跖“名声若日月”。流誉后,讲的是流传名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指的是,在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占领陈县以后称王。黄钺是饰以黄金的大斧。意思是指陈胜、吴广在安徽的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此句与上句概括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在封建地主制度的统治下,人民反抗的起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一种规律。  “歌未竞,东方白”  此两句,一可以解释为: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如从“一唱雄鸡天下白”来理解。二是可以解释为:几千年阶级压迫,农民起义正未有尽时,现在人民革命成功了,阶级社会的历史永远结束了。天亮了,人民翻身了。现在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天下了,人民当家作主了。这就是历史,就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nbsp&nbsp

    宜春---舌战俘虏“特派员”

    随着1930年的即将过去,开始像蛤蟆一样把自己吹得胀鼓鼓的李立三的牛皮也吹“破”了。大举进攻中心城市的方针,使各路红军遭到的惨败。李立三和毛泽东之间犹如一场奇特的拔河比赛摇动了每个人的立场。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毛泽东在江西的成功,虽没有使李立三增加好感,但他也为红军在江西逐渐扩大所触动。在当时,就全国范围内的中共中央所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而言,朱毛红军是最为强大的。这是一块肥肉。李立三不能不对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说实话,李立三在萍乡安源领导工人运动的时候,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那时,全国的共产党员只有900多人,而在李立三领导下的安源,就有250多名。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也获得了圆满成功。按照当时客观情况,可以说这里的工运成果,既为全国工运树立了标杆和示范,又对全国革命形势以极大鼓舞。  正是由于李立三身份暴露和他所领导工运的政绩,中央才决定将李立三上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并担任了重要职务。也正是由于此,李立三开始片面地估计了形势,脱离了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挥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主张。事后的实践一再证明,这是把中国革命引向错误的路线。接踵而至的红军失败,也不得不使他后来被叫到苏联让共产国际的领导“训斥”。  事物就是如此,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取得一些胜利或者一些经验的时候,必须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千万不能也没有理由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李立三就是吃了这样一个盲目骄傲的“亏”,也使中国当时的革命斗争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当局者又是“迷”的。再加上他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于是,依然在上边大耍滛威。  就在这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李立三的又一名代表,一个瘦小个子的人来到朱毛的红第一方面军总部。  他,叫周以粟。当时是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的负责人,此次是带着李立三中央的“攻击中心城市”的严厉命令,督促朱毛再次进攻湖南省会长沙的。  来着不善,善者不来。大有兴师问罪的派头。  宜春----当时朱毛红军总部所在地。  毛泽东以出乎意料的热情迎接了这位“钦差大臣”的到来。  毛泽东带着自己的参谋处长郭化若等人迎出宜春好几里。在这之前,毛泽东甚至还派了一个营的部队护送保卫直至宜春。这些举措,使这个小个子特派员很受感动,严肃的神情顿时变得缓和了许多。  毛泽东等人很虔诚的来到接待的地点----宜春城外的一个大路旁。  毛泽东远远地就把大手伸了过去。他的身材过于高大,以致于要弯下腰才能拉起下面的那双手来。而且,他们高矮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令特派员先生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  好在宜春(古时候叫袁州)的山水风光颇叫人心旷神怡,毛泽东边走边讲,就像是几十年以后在这座城市里出现的导游。  沿途不少群众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着谁的官更大一些。他们甚至想问这一高一矮的两个人几个问题,但是都被武装卫士拦开了。  毛泽东随和然而风度十足地对着路人挥着胳膊,其姿态叫那些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联想起30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情景。  朱德当时没有出来迎接。以他的资历和年龄而言,特派员先生只不过是个少年而已。  红军总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宴会之丰是几年以来没有的。毛泽东还特意指示郭化若,把南方人爱吃的仅有的一点腊肉做出来,给这位特派员吃。这是数日前在一户财主的宅院里缴获的,毛泽东自己没有舍得吃。  毛泽东对郭化若等人说:这也是战斗,只是不能写进作战文书!  酒席从中午一直吃到傍晚才散。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和特派员周以粟先后发表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没有攻击李立三的中央,也闭口不谈进攻长沙时的惨败,只是很亲热地与周以粟同志“拉家常”。  朱德详细介绍了红一方面军当前的情况,包括编制装备和战斗力、组织思想、士气,以及地方党的政权、群众工作等等。这些情况使得特派员周以粟感到一方面军的部队兵强马壮,所使用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  彭德怀副总指挥则以个人体会的形式,谈了攻打大城市的利和弊。他说:  “我曾率三军团一度攻打长沙,徒劳无益地坚守了十天,最后被赶了出来,不仅葬送了10000多地方武装,正规红军也遭到巨大的损失。这样的苦头,我是吃够了!从某种程度上,那是白白地送死呀!”  席间,朱毛还陪同周以粟检阅了列队在晒谷场上红军队伍。这些官兵精神饱满,口号响亮,步伐整齐,装备精良,年轻的脸上布满了兴奋之色,好似在接受重大检阅,有的同志自小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免有些紧张,就是心里犯嘀咕,当时也不敢问出声来。事后,大家都在议论和猜测。有的干脆说:原来中央派来的这个大干部,就是这个样子,还不如咱们的“毛政委!”。有的说,你看他那个劲头,一看就不是个“官”,一点“官像”都没有,简直是个“跟差的”;再看咱们的“毛政委”,一看就是一个“大官”!  另据聂荣臻元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的序言中说:“1929年12月,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
(←快捷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