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鬼雨仙踪第1部分阅读

作者:作者不祥
    《鬼雨仙踪》

    前言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与织女》。牛郎织女已经在《道缘儒仙》里写过了,孟姜女太过凄凉,不容易yy。而《梁祝》和《白蛇传》却是极好的玄幻素材,不写实在可惜。

    在的诸多小说中,写三国的很多,写《白蛇传》的有之,写《梁祝》的却是极少。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是有人写《梁祝》的。张恨水写过,赵清阁写过,顾志坤写过,可见《梁祝》的确值得挖掘。

    鬼雨写这部《鬼雨仙踪》是想将《梁祝》和《白蛇传》糅合在一起,通过四个主角的修持,反映儒、道、释、魔四大宗教的复杂斗争,从而揭示和扬弃中国至今仍然深入人心的传统思维方式。

    儒家,被独尊了两千年,近代基本被抛弃,然而怎么抛也抛不开。

    道家,自黄老以下,及至遍布山野的诸多道观,数千年香火鼎盛,受人朝拜。

    佛家,汉代就从天竺传入,早已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至今拥有无数的善男信女。

    魔门,所有新奇的,外来的,偏离正统的都可以归纳为魔门,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魔门不等于邪恶。

    至于有关爱情的描写,《梁祝》中沉淀的爱情何等深沉,鬼雨只怕写不出来,只能尽力而为。

    本书的特点有五:

    1、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东西都能从古书中见到。

    2、鬼狐、幽冥世界的描述比较多,不同于一般的仙侠小说。

    3、时间跨度长,从晋代写到明代叶昊天出现之后。

    4、成仙跨度大,梁山伯要从18层地狱往上爬,一直爬到玉清天神。

    5、主角多,梁祝白许都是主角,其中白蛇(现名白素梅)与白素贞还不是一个人。

    面对这样大的架构,如果正常写能写300万字以上,详细写能超过500万字,即使简单写也有一百五十万字。至于最后究竟能写多少字,写到什么程度,要看鬼雨的心情、身体和经济状况,关键还要看读者的支持程度。如果大家一致叫差,自然有长话短说、中道夭折的可能。

    正因为架构宽,本书的创作难度极大,远比道缘的单线条写作复杂得多,而且难以被读者理解,甚至会出现百万字内还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的状况。就像孙晓的《英雄志》,如果在17册以前结束,那只是一本普通的武侠小说,而到了19卷,文章忽然变得丰满起来,感觉整个故事一下子拔高了很多。

    本书也可能出现类似《英雄志》的现象,开头会显得很零散,不到最后关头难以表现文章的核心内容。而这不但考验读者的耐心,更考验作者的耐心和毅力。如果坚持不住,书就废了。如果能够写完,虽难说成为多么好的经典,至少不在《道缘儒仙》之下。

    《道缘》是鬼雨的第一本书,已经写完半年了,铁定不是太监,更不是虎头蛇尾,而是相当精炼达到高嘲之后的豹尾。简繁体都在出版中,繁体版108万字,分为14册,目前已经出版了12册,再有两三个月就会出全。简体版99万字,分为仙缘、魔域、佛国三册,也会在今年上半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个版本都会在4月之前出来,因此最后两万字的发布已经水到渠成,将会很快免费推出。

    敬请大家支持新书。

    关于分卷和章节划分

    本书结构比较大,内容松散,篇幅较长(初步构思超过200万字),因而分卷和章节编排就显得很重要。

    卷的内容相当于台湾出版社出版繁体书的一册,大约有7万字。

    节是原始稿的分段方式,每一节都是一个小的剧情,相当于电影的一个镜头。因为是网络连载,本人写作速度不快,因而限定每节字数大约2千到5千不等。

    章是修改稿的分段方式,每一章相当于原始稿的3-4节。每章大约7000-15000字不等。本书会经常修改,版本以的版本为准。

    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的写法

    大多数武侠小说采取的是“单线程单镜头模式”,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开头第一章《灭门》,在镜头中心带动剧情发展的福威镖局少镖头林平之。随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林家灭门惨案、林平之出逃,一直进行到了衡山刘正风金盆洗手,才在旁人的言谈中出现了小说的主人公令狐冲。等到令狐冲正式出场之后,镜头就一直跟随着他,读者所能看到的仅仅限于令狐冲一个人的周围。所以当令狐冲在华山后山思过崖面壁的时候,读者们不知道岳灵珊是如何和林平之发展感情的,——因为令狐冲看不到,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等到我们和令狐冲一起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已经成了定局。这样的单线程单镜头模式,从叙事手法的角度来说比较好驾驭,也相对容易保持故事的一致性和流畅度。

    而金庸的《天龙八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线程单镜头模式”。从第一章“青山磊落险峰行”到第十四章“剧饮千杯男儿事”,带动故事剧情发展的是段誉。从段誉遇见了乔峰,“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一章开始镜头中心的人物变成了乔峰。等到珍珑棋局的时候,中心人物又变成了虚竹。我们不考虑倪匡代笔的因素,单就小说的三个人物分配镜头的方式来看,是一种流水作业。如果我们把同一段时间中乔峰、段誉、虚竹三个人的行动分别用、b、c来表示的话,那么当三个人不在一起的时候,在镜头中出现的只有一个人,而另两个人的行动是未知的。也就是说,镜头中出现的是,而此时b和c到底进行得怎样,并不会表示出来。只有当三个人相遇的时候,才会以补叙的方式概述交待。这种叙事方式,在古龙的《绝代双娇》里也有所体现。

    孙晓的《英雄志》采取的则是“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书中共有四大主角,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相对完整的剧情。当四个主人公有着各自行动的时候,镜头也不停的在他们中间进行着平行的切换,而当四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镜头也由平行变成了集中。这样子的好处是可以极大的扩展视角,丰富内容,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很难保持作品的一致性和流畅度。比如说,第一卷《西凉风暴》,讲述西凉捕快伍定远因为追查一件灭门血案,惹上了昆仑派。他为此案千里逃亡,从西凉逃到了北京城,却终于落入昆仑派的手中,眼看自己死期将至,伍定远也死心认命,只是想在临死前再吃一碗热面。追捕者也网开一面,带着他到了一个小面摊前面。伍定远感怀自己时乖命蹇,忍不住落泪。到这里第一卷结束了。等到读者打开第二卷《乱世文章》的时候,傻眼了:出场的人物居然是一个叫做卢云的穷书生。整个第二卷,我们只看到这个倔犟的书生含冤入狱,又莫名奇妙的在一次劫狱中逃了出来,之后他因为对出了一个对子,幸运地成了一代大儒顾嗣源的书童,又得遇奇人,学了一身武功,更与顾家大小姐顾倩兮两情相悦……不对啊,那个伍定远呢?昆仑山呢?怎么全都不见了?一直看到第二卷的最后,卢云因为逃犯的身份被人揭发,不得不离开顾家,卖面为生。他挑上一个面担,一路向北而去。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主人公的交集是在这个地方!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已经有“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的意思,不过因为主角只有两个,这种特点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到了《边荒传说》,可谓“多线程多镜头”的集大成者,书中的燕飞、刘裕、甚至每个配角都可以成为一个章节的主角。

    鬼雨在写《道缘儒仙》的时候,采用的是单线程单镜头模式,阅读起来很顺畅,不过却因为叙事简单而带有流水账的韵味。

    作者要想要提高自己,必须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方式。因而鬼雨在写第二部书《浮光之扉》的时候,准备采用“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

    鬼雨知道,这种写法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对于作者来说,多线程多镜头极难驾驭,在头绪繁多、线索复杂的大局面下,如何保证故事的精彩、明白,是一大难题。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内容的跨越也考验着大家的耐心和理解能力。

    现如今,网络小说越来越浮躁,这种写法更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鬼雨还是想试试看,准备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完这本书,抛开点击、推荐、金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心构筑一个最贴近中国文化的玄幻梦境。

    (上述文字部分内容摘自屠一笑的“十年一坑《英雄志》”讲稿)

    承诺写完

    因为写得慢,再加上多主角,到目前为止,本书的影响力远不如《道缘儒仙》,订阅率也很低。

    半年之前,台湾上砚出版社建议我将此书太监,另开新书。

    我当时因为要换工作,生活不稳定,一度十分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写下去,甚至想彻底搁笔,不再从事网络创作。

    经过半年多的休息,我思考了很多,觉得还是应该写下去为好。

    人不能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总要有一种业余爱好。

    我的兴趣很广泛,象棋、围棋、麻将、打牌,都可以玩得兴高采烈,但那毕竟只是单纯的娱乐,没有造福社会,创造剩余价值。

    而写书就不一样,如果能在写作时享受到织梦的乐趣,又能跟朋友们一起分享,那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业余爱好,比狂玩游戏,醉生梦死要好一些。

    昨天,新世界出版社的陈先生完成了他的承诺,将《仙缘》送给金庸先生过目。陈先生希望我也做出个人承诺:将《鬼雨仙踪》写完,完成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我已经答应了他:“排除万难,一定完成本书!”

    哪怕没有一个人订阅,我也要写完它!

    理由:

    1、书的质量并不差,弱的只是写作速度。

    2、耳熟能详的东西不容易给人新鲜感,可是一旦读进去就容易产生共鸣。

    3、梁祝、白蛇传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容易入戏,潜在机会很多。

    4、只要用心写,不愁没人看。等我将梁山伯写满互联网,google一搜,百度一渡,有山伯就有鬼雨的时候,这本书自然就出来了。

    梁山伯阳魂残缺的含义

    鬼雨心太软,写书时不爱折磨主角,然而却给梁山伯加了“阳魂残缺”的怪病,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看过《梁祝》电影,戏曲中的梁山伯是一个纯真善良的书生,不但外表文弱,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内心也不够坚强,面对严酷的现实只能以病死作为逃避的方式。

    鬼雨在写《仙踪》时,对梁山伯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是以戏曲中的山伯为背景,加上现代人的思维和感受,给他增添了刚毅之气,柔韧之性。同时,为了避免另一个无往不利的“叶昊天”的出现,将一个“阳魂残缺”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让他来代表两千年来不断衰落的儒家文化,希望他能冲破枷锁,重塑辉煌。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文化真正具有生气勃勃力量的时代,是春秋战国。在那个时代,我们涌现了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各自建立起独立的文化血脉。但是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有创造出能超越先秦诸子的独立思想学说,这就是说,在文化思想上,我们没有走上一条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发达的道路。

    从文学上看,我们最早有《诗经》、有屈原,留下何等美妙的篇章。

    在汉代,我们的文学很有开拓精神。读一读《史记》,你一定能感觉到司马迁的脉搏在那里“嘣嘣”地跳动,他塑造的项羽、荆轲┄┄那些人物,虎虎有生气,从司马迁写的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你都可以看到一种全部的生命的力量:不向外界屈服,不是俯首帖耳,不是精神萎靡┅┅你贴在《史记》上能听得出一种声音来,那样一种生命活力,那样一种心脏的跳动,“嘭彭”响的声音来。

    到了魏晋时期,我们有所谓“魏晋文章”,章太炎先生提出“魏晋文章”是最好的文章,因为他认为魏晋文章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率性而为的那种自然本性。当思想的创造力萎靡下滑的时候,我们的文学还保留了一点生命的活力。

    到了唐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李白、杜甫这样一些诗人身上感到一种自由的精神,那就是所谓的“盛唐气魄”。

    宋代,尽管文化更普及,社会经济更发展,但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却开始萎靡了。我们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对自我身世的哀怨,一种卿卿我我的悲哀,而没有了汉唐时期那种吞吐宇宙、挥斥八极的生命活力、生命力量。这证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汉唐的宏大气魄之后衰弱下去了。南渡以后,我们失掉了半壁江山,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丰富的文化、这么多的人口,偏安于江南。当然这也带来了江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衰弱了,没有活力了,在强权面前挺不起腰板来了。

    宋代以后,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蒙古人占领了整个的中华民族,占领了全国。当然,蒙古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可是当时毕竟是少数民族,是异族。我们是失败在异族手下的,是被别人征服了。外族侵略,祸从南来,我们就逃向北,祸从北来,我们就逃往南。中国的百姓在重大灾难面前,不敢迎上去,不敢抗争它,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逃避苦难,逃避强权,希望躲在一个狭小的生活的壳里,混沌苟安自己的一生。

    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唐之气、雄壮之气、阳刚之气,就这么一步步衰弱下去。

    曾经的勇敢、豪迈、冷静、睿智,尽都消亡了。

    我们在彬彬有礼的犬儒文化熏陶下日渐雌化。

    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梁山伯”立足的背景,他承载了鬼雨重振儒学的希望。

    希望他能在寻觅仙路的过程中帮儒家(包括现代的知识分子)补足久已残缺的“阳魂”!

    (部分文字摘自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的讲稿: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自寻死路?

    近期有读者反映:“我不喜欢看多主角小说,你要么只写许仙,要么只写梁山伯,现在东写一块西写一块,转换不自然,我看得好累,都需要跳着看了!”

    怎么说呢?

    这书从开始的构架就是四个主角,特必是梁山伯和白娘子,是主角中的主角,祝英台和许仙的角色稍微淡一些,写到现在,盘根错节,已经不可能改回去了。

    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大因素:

    一、创作目标决定了的

    本书创作目标:

    1、写一部光怪陆离的奇幻修真小说,再现《聊斋》中描述的鬼、狐、妖、兽等可爱形象,建立系统的幽冥世界、妖兽家园,完善《道缘》阐述的修真体系、神仙架构。

    2、写一部情真意切的小说,新解古老中华流传千载的爱情故事,再现生死不渝持久醇香的真挚情感。

    既然是架构,就是一个立体的世界,需要各式各样的人物,多种形式的修真,如果单写一个主角,就没那么多视野。

    本书内容很广,牵涉到灵、鬼之恋,人、妖之情,儒、道、释、魔四种方式的修真,不得不这么写。

    二、作者提高写作能力的个人要求

    作为一个网络写手,要想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就要不断变换自己的风格,在更高层次上要求自己。

    鬼雨写了单视角的《仙缘》,初次创作,被人评价为流水帐,所以写第二本时,就想换一换写法,迈向另一个极端。

    我写这本书有两个参照,一个是黄易的《覆雨翻云》,一个是孙晓的《英雄志》。那都是多视角写法的典范。

    多视角写法难度很大,吃力不讨好,普通读者是难以适应的。

    尤其是网络小说,阅读的主体是中学生,追求的是速度享受,更加显得不合时宜。

    老实说,仙踪这本书不是写给普通中学生看的。它的读者应该是23岁以上(大学毕业的年龄)、对生活有所感悟、同时还没有丧失幻想、失去童真的人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