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章 暑期

作者:风似刀
    第九章暑期

    大汉帝国中央大学,是圣祖在汉元420年正式创立的。她的前身是圣祖楚王时期创办的荆州书院,学校位于帝国的首都上都城。

    学校正式成立到今天已有359年。她为帝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其中帝国丞相十八人、太尉五人、御史大夫十一人,其余各个级别的帝国官员数不胜数。现在的帝国中央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从帝国中央大学毕业的。

    帝国中央大学毕业后,想进入帝国政府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是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吏部、监察院等非常有前途的部门工作。加之帝国官府中大多数是帝大毕业的老学长,所以前途比一般学校毕业生要光明许多。

    二姐明年就要中学毕业,她对帝国的大学早就进行过一番了解。她本人非常想上帝大,但以她现在的成绩看来,无疑是在痴心妄想。所以她的目标就定在了北京的其他大学上,这样离家也比较近。

    帝大,以二姐的话来说就是天上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每年报考帝大的学子,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当然不包括像二姐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帝国各地的精英学子。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心去应考。

    帝大每年收多少学生呢?三千人,其中还包括五百人是留给外国留学生的名额。这就是现实,在精英中百里挑一。

    要出人头地,就要上帝大。张锐第一次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不可否认张锐的个性中是带有一点偏执狂的特性,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

    从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连饭都在房间里吃。为了将来、为了前途,开始了学习生活。

    先将帝国的小学教材,看了一遍。帝国小学的任务,只是基本的汉字认识和简单的加减乘除以及复数运算,都非常简单。

    汉字,张锐基本上都认得出来。为什么是基本上?那是因为繁体字的缘故。学历史出身的认点繁体字基本上没有问题,只是有个别后代已经失传的和一些生僻字,稍稍将他难住。而小学数学对张锐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第三天,把生僻字都认全后,张锐就把二姐中学的教材全搬到自己房里,开始自学中学课程。

    帝国没有高中,只有中学课程。也就是说,学完中学课程就可以参加帝国高考了。仔细把中学教材看过一遍后,张锐心里比较有底了。

    中学课程比小学难了许多,科数也增加了许多。现在居然就已有了基础物理;数学方面已经有代数课程;文学方面不像清明两朝那么极端,但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历史和地理也是必修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重几乎是各占一半,地理对三大洲地形了解是主要的。大汉帝国发展史,被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动植物被放到了一起认识和了解。最搞笑的是,还有一门大汉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张锐心想,圣祖他老人家该不会是从文革时期过来的吧?

    八门课程一点也不比现代高中少,但难度降低了许多。在这些课程里,物理、数学对张锐来说基本上不成问题,怎么说他也是参加过高考,上过大学的现代知识青年。即使有一些定理公式,记忆比较模糊了,不过有信心看上一两遍后,就可以完全领悟。

    三门历史课,也难不倒他。特别是古代历史,对张锐来说就太简单了。怎么说他也是历史系毕业的。以后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从圣祖开始到现在这三百年的大汉及世界历史就行了。地理、思想品德和动植物几乎靠背就行,看来以后要在这上面多用些功。

    对他来说最困难的,反而是汉文学这门课。这门课,可就不是靠着背诵就能学好的。其中的文章写作、诗赋创作等内容,对他来说难度非常之大。看来这门功课也是帝国考生们最头疼的一门,主观题是大家必争的分数,也是彼此能拉开距离的分数。

    通看了一遍后,张锐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中学课程又仔仔细细地学习了一次。这次给他的感觉是,这个小孩子的头脑太好用了,不知他是天生就是这么聪明,还是后天给摔出来的,这让张锐回忆起前世的一段校园往事来。

    前世张锐在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能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把《琵琶行》这样的长诗一字不漏给背诵下来,张锐对他的超强记忆力羡慕得不得了,自惭形秽,因为他背诵这篇课文至少需要四到五个小时,第二天还会忘掉许多。

    按老师的说法,那个同学是班上同学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因为他学习自觉性高,回家后总是自觉预习、复习。很长时间里,同学们都对老师的这种说法毫不怀疑,可是终于有一天同学们发现上当了。

    那次,班长写了一篇文章,打算在五四青年节学校的大会上代表全班演讲。五月三日上午,班长当着全班同学练习了一次演讲。

    不料第二天班长因患急病住进医院,这个时候谁能代替班长上台讲演呢?老师急得不行,那个同学就自告奋勇,愿意替班长讲演。

    老师出于对他的一贯信任,就让他上台了。当时大家包括老师在内都认为他上去之后是随兴讲演。没有想到啊!“恐怖”的一幕发生了,他居然把那篇班长写的讲演稿,几乎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下来。

    那天,同学们都见识到了什么叫过耳不忘。老师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从此过后,号召同学们勤奋学习就再也没有以他为例。再后来,那个天才同学如愿地考上了北大。

    这么多年过去,张锐基本上忘掉了这件事。可是现在他又找到了这种感觉,是超强记忆的神奇感觉。这次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的超常能力产生了这种感觉。这个小孩子也就是现在的张锐,记忆力真是太惊人了。

    第一次通看中学教材时,张锐就感觉有点奇怪,看过的每门功课的内容都会清晰地记在头脑里。那时张锐还认为是课程太简单,里面大部分是自己前世已经学过的,所以不论从记忆到理解,都会比较轻松。

    可第二次仔细学习教材的时候,张锐便发觉不对劲儿了。仔细看过的所有内容,不论是理解的还是未理解的,都几乎可以一字不落地复述下来。这样就让张锐突然回忆起那段初中时的经历来,心想,原来天才就是这样的。

    有了天赋就会事半功倍。以前听过一段话:成功就是一个人有百分之十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的努力。如果没有天赋,就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也是白费。

    可见天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大了,既然继承了这个小孩子的天赋,张锐自然不能轻易地放弃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又多次地进行自我测验,最后非常肯定自己的记忆力是超群的。这时,他就打算不再看这些中学教材了。

    中学教材里需要背诵的都能背下,需要理解的理科知识已能掌握。现在他最中的文章写作和诗赋创作,这两样就算是有超强的记忆力也没有,这需要一个人长期的文学积累和人生经历及感悟,至少张锐还没有发现自己能够出口成章。

    因此,张锐觉得自己的学习方向应该改变。需要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多看著名诗人的诗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

    有了这个决定,他把中学的教材都还给了二姐。转而频繁出入家中的几个书房,将那些认为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搬到自己的房间里来,慢慢欣赏、品味,争取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借鉴和感悟。

    张锐的突然转变,把家里人都搞糊涂了。从最初闭门苦读的时候,张锐就让他们吃惊不小,还在奶奶的房里搞了个三堂会审。不过听完张锐和二姐的解释后,都非常开心。

    他们无疑是爱张锐的,可是家族规矩是一定要守的,看张锐努力在为以后做打算,当然十分欣慰。特别是听他发誓说非帝大不考时,都乐了。

    张锐知道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话当真,但是以自己现在这种刻苦的精神去学习,以后即便是考不上帝大,考个别的什么大学应该是比较轻松的。所以,他们很欣慰、很开心。

    他们除了反对张锐连饭也不想下楼吃的做法外,都竭尽全力支持他的学习。最后,在张锐的坚持下,他们终于妥协,勉强同意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吃饭,附加条件是要求张锐每天至少到花园里活动一个小时,张锐也只好答应。

    二姐在张锐开始看小学教材时,就天天来他的房里。看看张锐是否需要她的帮助,后来她见张锐也就只问她一些个别字外,其余的数学一句也没有问。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