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一章 蒙学

作者:午后方晴
分别品尝,这是验证一件事,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验证的结果让他比较满意,随后来到桑园,刘昌郝眉头立即拧起。

    村子里的人又换了一种战术,蒙蒙亮连早饭都不吃,便来采……伐桑。

    看到刘昌郝来了,又做兔散。

    刘昌郝有气无力地:“诸位婶子,汝等采桑叶,吾家不要钱,别砍桑枝。”

    了也不管用,这就是刘家在刘梁村的现状。

    刘昌郝无奈地又去其他地方转了转,最少在这两必须对自家的田与地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制订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才能决定聘请多少流民。

    快到中午时,刘昌郝来到梁三元家。

    中国蚕桑业逐步从北向南转移,也不仅是战火对北方文明的催残。桑树喜肥怕潮湿,就像现在的宋朝,反而河北山东的水土更适宜植桑,虽然江南桑蚕业渐渐发达,仍远赶不上北方,岭南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黄河崩溃,自河北到淮河滚来滚去,将土壤的养份搜刮得一干二净,陕西也成了黄土高坡,桑树是能种起来的,但长不好,长不好就取不到足够多的桑叶,于是北方渐渐改养柞蚕。

    刘梁村也面临这种情况,地力不足,桑树长不好,鲁氏未来刘梁村之前,刘梁村没有一户人家养蚕。鲁氏挖蓄水塘,改良土壤,方法虽然原始落后,不过将桑树种起来,长势还不错。

    有一些人家也开始学习,刘四根下的功夫最深,三十多亩桑园成了他发达之根本。然而大多数人家嫌桑树收效慢没有种,或者种了,没有种好。但有几户人家种好了桑,如今开始得计,包括梁三元家的八亩多桑田。

    别看八亩来桑田,一亩能养两到两箔半蚕……南方的更高,一箔蚕能得十五两生丝,按照宋朝的标准一匹绢五两,大绢十两,抛除茧头,一亩桑蚕吐的丝能织成三四匹半大绢,六七匹绢,一匹大绢即便卖给行商也值一千来文钱,那怕像刘家那样只卖生丝,一斤也值八百文钱。因此有了七亩多桑园,虽不能保持康,起码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所以梁三元家地不算特别多,家庭情况还可以,没有地租给人,也不需要租别人的地。

    “狗子,汝将地收归欲奈何?”

    梁三元是能相信的,刘昌郝将计划了一遍。

    “如此……”

    梁乙嘴巴严实,借钱的事谁也没,这让两个长辈判断都出现了误差。在梁三元想法里,即便带几户流民回来,在乡下大多数能自给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至于种植,他还以为像种庄稼那样种,那需要多少成本,刘家手里还有一千多贯钱呢,即便失败,也无关紧要,两人皆没有阻拦。

    “还会有诸多麻烦。”

    “会有麻烦,总比眼下好。”

    梁三元叹了一口气。

    他某些性格与刘昌郝差不多,想让梁三元做圣母婊那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一个恶人。

    刘昌郝要收地,成为刘梁村今头等大事,村子里有许多议论声。

    这些,梁三元都听到了。

    只有少数人认为许多村民做得太过份,大多数在等着看刘家的笑话,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刘昌郝会请流民过来。

    “做人还是不能太作孽……”

    这几年,刘梁村在刘四根一家折腾下,风气越来越坏。特别是今年刘昌郝叔的事发作,成了一个明显的案例,平时嚣张跋扈日子越来越好,刘家三代积善却沦落如此,这使得刘梁村道德进一步滑坡。

    在这种风气下,孤儿寡母还想有好日子过?

    狗逼急了也会咬人的,干儿子一旦将流民请回来,那些租户等着乐吧。

    “尽量找忠厚之人。”

    “吾知之,后吾欲请乙哥陪吾一道去京城,暂且非是去请人,乃往鲁庄吾太公家。”

    “汝太公家……也是一策,虽是数岁其家与汝家不通往来,是为远者,其家以前来人,据吾观察,对汝家犹可。”

    梁三元与谢四娘的想法略有些不同。

    谢四娘是一个妇人,心胸终是了一些,又受了惊吓,必然担心这担心那。

    梁三元没有那么多担心。

    鲁家这么多年是没有与刘家来往了,一是鲁氏死了,二是太远。

    然而妹妹的后代有困难了,外甥孙老远地打上门,一不要人,二不要钱,不过帮一点忙,为什么不答应?鲁家应当还有好几个长辈在,不定看在鲁氏的份上,在边上替刘昌郝出谋划策。

    梁三元也想多了,这点事,刘昌郝会劳烦谁,所需的不过是一个向导,但这个也不能,毕竟前身是什么样子,谢四娘是知道的,梁三元也是知道的。

    刘昌郝又去四爷爷家,正好碰到了大妈,刘昌郝大妈唾骂:“败家子。”

    这是一个典型泼辣的村妇,前刘昌郝将礼物带走,她跟在后面骂了好几句。

    俺惹不起能躲得起,刘昌郝一个拐弯让开了,还听到后面传来他大妈的声音:“乃是老刘家财产。”
(←快捷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