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三章废徭役的明君?

作者:唐晓非
变成这样了呢?

    皇帝都话了,身为人臣,不应和两声是不是也太不给面子了,皇帝若是觉得没面子了,是不是又改发飙了?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赵桓道:“既然诸位卿都认为朕是明君,那朕再做一件事,诸位卿,你们看,朕将这下的徭役都废掉如何?以后凡是百姓出了劳力的,朕给钱!”

    按理,废除徭役官僚们是不愿意的,有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但现在问题来了,皇帝自己愿意出钱,又不用他们这些大臣出钱,他们也犯不着和皇帝较劲。

    况且,一旦免徭役的制度实行下去,以后凡是有大规模的工程,要请老百姓们来劳动,这些钱就要从国库里拨出来,到地方政府后,嘿嘿,岂不是大家多了一条发财之道?

    大臣们各个心思转得飞快,皇帝啊皇帝,你就算杀大臣又如何?你还是太年轻了,夸你几句圣明,你还蹬鼻子上脸了,搞出这么个制度,以为自己就是千古圣君了?

    大臣们才不管国库还有多少钱,大宋每年都要调动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民修理黄河,而且各个地方的基础建设也是需要人的,没了徭役,就需要更多的钱从国库拨下来。

    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拨到地方上去,大臣们做梦都会笑醒。

    李纲出列道:“陛下,若是废除徭役,国库压力大增是,臣担心钱拨到地方,真正达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

    “卿所忧有理,朕自有办法。”

    见年轻的皇帝都想到这一点了,李纲也不多什么了,虽然不知皇帝接下来怎么搞,但李纲对皇帝颇有信心,他感觉年轻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有作为的明君。

    其他大臣就不这么想了,皇帝,你有什么办法,无非就是杀,这个口一开,到时候全国上下官员手里都不干净,难道你还能杀掉所有人不成?

    诸大臣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帝还是太年轻,明显是想一出是一出。

    作为后世人的赵桓,虽然正统历史读得不多,但也是看了不少,当然知道这群大臣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宋朝这个朝代,无论是前期还是中期,朝野之上大臣们虽大多是腐儒,对武力压制得太厉害,导致宋的国力很弱,但你不得不承认,的确出了一些忠心为国的文人,例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

    至少那个时候的朝政有这些人,氛围是端正的。

    但经历了宋徽宗赵佶这一朝之后,两府三司被搞得乌烟瘴气,御史台不合蔡京等人口味的,一律都流放,宋徽宗本人只需要听到他喜欢听的,看到他喜欢看的。

    此时留给赵桓的这些大臣,没几个真正有用之辈。

    在赵桓看来,这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基本上可以换一批了,李纲也只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赵桓用来向下百姓表决心的,李纲其人刚正不阿,脑袋一根筋,以后能否做枢密使还是个问题,去御史台做御史中丞又没何也好用。

    大臣们已经各怀鬼胎,皇帝却已经动了杀干净大臣的想法。

    这徭役是绝对要废除掉的,不然人民怎么能从繁杂的苦力中解放出来,真正的去做点能拉动经济的事呢?

    至于接下来官员们捞钱的问题,赵桓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现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外患,凡是都要一件件来不是?

    “既然无人反对,那就这么定了吧,政事堂拟定细则,今日便昭告下,退朝!”

    杀完人之后的赵桓回到自己的寝宫,心情好多了。
(←快捷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