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11部分阅读

作者:作者不祥
时,谁也没把他当回事,可不久之后,他就用实际行动,让努尔哈赤先生领会了痛苦的真正含义

    自天启元年以来,毛文龙就没休息过,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搞得后金不得安生

    更烦人的是,毛岛主本人实在狡猾无比,你没有准备,他就上岸踢你一脚,你集结兵力,设好埋伏,他又不来,就如同耳边嗡嗡叫的蚊子,能把人活活折磨死

    后来努尔哈赤也烦了,估计毛岛主也只能打打游击,索性不搭理他,让他去闹,没想到,毛岛主又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

    [1448]

    天启三年(1623),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毛岛主突然出兵,一举攻占金州(今辽宁金州),而且占住就不走了,在努尔哈赤的后院放了把大火

    努尔哈赤是真没法了,要派兵进剿,却是我进敌退,要登陆作战,又没有那个技术,要打海战,又没有海军,实在头疼不已

    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盼着人来救

    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

    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内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

    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后来袁崇焕上岛清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

    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

    (天启)三年,文龙占金州

    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

    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

    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

    乱打一气不说,竟然跑到人家地面上屯田种粮食,实在太嚣张了

    努尔哈赤先生如果不恨他,那是不正常的

    可是恨也白恨,科技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毛岛主胡乱闹腾

    拜毛文龙同志所赐,后金军队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很有一点惊弓之鸟的感觉,唯恐毛岛主在背后打黑枪,以至于长久以来不能安心抢掠,工作精力和情绪受到极大影响,反响极其恶劣

    如此成就,自然无人敢管,朝廷哄着他,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都得把他供起来

    毛文龙,袁崇焕的第三个帮助者,现在的上级、未来的敌人

    [1449]

    天启三年(1623),袁崇焕正热火朝天地在宁远修城墙的时候,另一个人到达宁远

    这个人是孙承宗派来的,他的职责,是与袁崇焕一同守护宁远这个人的名字叫满桂

    满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穷,很勇敢

    满桂同志应该算是个标准的打仗苗子,从小爱好打猎长大参军了,就爱好打人,在军队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几个,可谓战功显赫,然而战功如此显赫,混到四十多岁,才是个百户

    倒不是有人打压他,实在是因为他太实在

    明朝规定,如果你砍死敌兵一人(要有首级),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一、升官一级二、得赏银五十两

    每次满桂都选第二种,因为他很缺钱

    我不认为满桂很贪婪,事实上,他很老实

    因为他并不知道,选第二种的人,能拿钱,而选第一种的,既能拿权,也能拿钱

    就这么个混法,估计到死前,能混到个千户,就算老天开眼了

    然而数年之后一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个失败的人,是杨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光将领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没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满桂同志就此改头换面,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另一个成功的人——孙承宗

    天启二年(1622),在巡边的路上,孙承宗遇见了满桂,对这位老兵油子极其欣赏(大奇之),高兴之余,就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当上了副总兵,一年后,满桂被调往宁远,担任守将

    满桂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经验丰富,还能搞外交

    当时的蒙古部落,已经成为后金军队的同盟,无论打劫打仗都跟着一起来,明军压力很大,而满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对同胞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劝说,对于不听劝说的,也进行了长时间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全都服气了(桂善操纵,诸部咸服)

    此外,他很擅长堆砖头,经常亲自监工砌墙,还很喜欢练兵,经常把手下的兵练得七荤八素

    [1450]

    就这样,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由当初一座较大的废墟,变成了一座较大的城市(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

    而作为宁远地区的最高武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相当好

    其实矛盾还是有的,但问题不大,至少当时不大

    必须说明一点,满桂当时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是宁前道就级别而言,满桂比袁崇焕要高,但明朝的传统,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宁远,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高一点点

    而据史料记载,满桂是个不苟言笑,却极其自负的人加上他本人是从小兵干起,平时干的都是砍人头的营生(一个五十两),注重实践,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没打过仗的文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袁崇焕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焕相处得还不错,并不是他比较大度,而是袁崇焕比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辽东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杀人放火的事情干惯了,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全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1451-1454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1452]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1453]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

    这是一个科学、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锦州,辽东重镇,自古为入关要道,且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锦州城的一面,靠海对于没有海军的后金而言,这又是一个噩梦

    这就是说,只要海运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被围得水泄不通,锦州也是很难攻克的

    既然难打,能不能不打呢?

    不能

    我的一位住在锦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要回家十分方便,因为从北京出发,开往东三省,在锦州停靠的火车,有十八辆

    我顿时不寒而栗,这意味着,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辽东,除个别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锦州是唯一的选择

    要想入关,必须攻克宁远,要攻克宁远,必须攻克锦州,要攻克锦州,攻克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锦州不过是个据点,何必一定要攻陷?只要把锦州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宁远,不就行了吗?

    是的,按照这个逻辑,也不一定要攻陷宁远,只要把宁远围起来,借个道过去,继续攻击山海关,不也行吗?

    这样看来,努尔哈赤实在太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我觉得,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洗把脸,清醒清醒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

    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地方的守将是白痴

    现在你有大麻烦了,眼前是山海关,没准十天半月攻不下来,请屁股后面的军队别打你,估计人家不干,就算你横下一条心,用头把城墙撞破,冲进了关内,抢到了东西,你也总得回去吧

    [1454]

    如果你没长翅膀,你回去的路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

    看起来似乎比较艰难,不是吗?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同志多年来不怕孙权,不怕刘备,偏偏就怕马腾、马超——这两位先生的地盘在他的后方

    这就是孙承宗的伟大成就,短短几年之间,他修建了若干据点,收复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将领,训养了若干士兵

    现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一群天赋异禀的卓越将领

    但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

    祖大寿、吴襄、满桂、赵率教、毛文龙以及袁崇焕,对努尔哈赤而言,这些名字毫无意义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打了,杨镐、刘綎、杜松、王化贞、袁应泰,全都是手下败将,无一例外,在他看来,新来的这拨人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但他终将失败,败在这几个无名小卒的手中,并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

    话虽如此,努尔哈赤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势,却了解孙承宗的实力,很明显,这位督师大人比熊廷弼还难对付,所以几年之内,他都没有发动大的进攻

    大的没有,小的还是有

    在后金的军队中,最优秀的将领无疑是努尔哈赤,但正如孙承宗一样,他的属下,也有很多相当厉害的猛人

    而在这些猛人里,最猛的,就是八大贝勒

    所谓八?br />
(←快捷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