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五章 怀疑够狠,历史减半

作者:我是海陵王
中所说的疑古派。

    以康某人为开始,大力抨击传统,再到扩大化否定,凭借其当时的威望,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再到某个从美留学归来的胡某人,其留美时师从名教授杜威,胡某人将其实验主义简化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在中国学术思想界大力鼓吹,风靡一时。

    回国时教课,采用“截断众流”的方法,摒弃远古“一半神话,一半正史”的记载,在开篇“中国哲学的结胎的时代”一章中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了三皇五帝和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他对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和史实杂糅的记载持根本的怀疑态度,所以才有了“东周以上无史”的讲法。

    当然,林辰对他的态度也比较理解,毕竟,时代背景不同。

    接下来,胡某人的一个学生将其发扬光大。

    顾颉刚,历史学子在学习20世纪历史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他提出一个假设:“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他的观点有三点: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他把《论语》三部书中所载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并加以比较,发现“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

    因此,他觉得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是不存在的。

    根据其理论,华夏历史直接减半。

    这股思潮做成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许多人对古代历史失去了信任,他们认为,许多上古文献也是假的。

    哪怕有一些学者反对质疑,但也难免逃出影响,大部分都断定夏朝是传说,或者认为夏代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罢了。

    若不是后来发现了甲骨文,河南安阳的殷墟,恐怕,历史真的直接减半了。

    讲完了来龙,就要想去脉。

    接下来李教授又讲解了完成课题的一些基础条件。

    比如,科技技术:碳十四的检测。

    当生物活着的时候,体内碳的辐射量和大自然保持一致,生物死亡后,碳十四的辐射量会逐渐衰弱,半衰期大概是5568年±30年。

    所以在检验遗址时,可以检测到存留下来的动植物遗体内的碳的辐射量,根据衰弱的辐射量与半衰期做对比,就可以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林辰听得津津有味。

    现在有如此发达的考古手段,也不知道自己这个金手指能不能化假为真。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脑洞。

    如果自己得到了一件宝物,然后通过论证它是再早前的文物,那会不会成真呢?

    好吧,不会。

    一道讯息直接传入了脑海中。

    【建议做梦】
(←快捷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