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桥之战

作者:大明终始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春景》李白

    ……

    一连几个计谋都没有得逞,史思明不再等候,决意主动进攻河阳。

    史思明和行军司马围着沙盘,商讨攻打河阳城之策。

    所谓的河阳城其实不是一座城,而是由三座城池组成,被称为“河阳三城”。即北城、中潬城、南城。

    北城位于黄河北岸,中潬城位于黄河中间一块较大的沙洲,南城位于黄河南岸。三座城池以浮桥相连,彼此呼应,构筑成一套防御体系。

    自河阳三城南下,可近逼洛阳;北上奔袭,可直趋上党、太原;向东北方向行军,又可挺进邺城,进入燕赵之地。

    河阳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和城池结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南北交通第一要津。

    ……

    鉴于河阳城独特的城池结构,行军司马建议,若要攻打河阳,必须先毁坏架设在黄河上的浮桥。

    只有毁掉浮桥,才能切断河阳三城之间的联系,不会让攻城一方陷入背腹受敌的局面。

    然后伺机出兵,将驻守河阳三城的唐军逐一击破。

    如何毁掉浮桥呢?

    燕军斥候侦查后回报:河阳城的两条浮桥各长数十丈,连接黄河两端,桥面铺设在数百只小舟板之上。

    两座浮桥共有六、七十组,桥下小舟板用缆绳束之,相连而成,用缆索、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

    浮桥的形制与曹操水军用铁链固定战船颇为相似。

    行军司马建议,可效仿周瑜赤壁之战,用火攻之策烧掉这些连在一起的浮桥小舟板。

    史思明深以为然,一声令下,众将依计行事。

    数日后,燕军水军集结,抵达河阳。

    水军军械司不分昼夜,迅速赶制了大批蚱蜢舟大小的“引火船”。这些引火船上布满了硫磺、硝石等易燃之物。

    这日天色将晚,黄河河道上开始起风。风势让澎湃的黄河水更加汹涌,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白头潮。

    只见成百上千只蚱蜢舟从黄河上游顺流而下,数百艘燕军水军大型战船紧随其后。

    蚱蜢舟快要接近浮桥时,操舟的燕军水兵点燃舟船上储存的硝石、松明、干枯蒿草等易燃物,然后一个倒翻,跳入波涛汹涌的浪花中。

    风助火势,“引火船”烈焰熊熊,冲着浮桥飘荡过去。

    ……

    按照燕军火攻之策,这些“引火船”一但贴上小舟板,便可迅速将浮桥点燃。

    浮桥烧断后,紧随其后的数百艘燕军战船一拥而上,就能将沙洲上的中潬城团团包围。

    中潬城与其说是城池,不如说是一座营寨。它的城墙仅有一人多高,是名副其实的“羊马城”。

    燕军楼船远高过中潬城的城墙,利用战船上架设的投石机、床弩等攻城器械,能轻而易摧毁中潬城的防御。

    围住了中潬城,包围河阳北城和南城的燕军可一同发起进攻,让河阳三城的唐军陷入各自为战,无法分兵援救的两难困境。

    ……

    中潬城是河阳的软肋。燕军司马都能看出来,李光弼要是还看不出来,他就不是李光弼了。

    未雨绸缪。

    李光弼早就有了应敌之策。

    当燕军水军抵达河阳时,李光弼就猜到了燕军攻城之策。

    他令军械司连夜赶制了数百根百尺长竿,将长竿一头固定在浮桥的巨木之上,另一头毡裹上了坚硬的巨型铁叉。

    ……

    果不其然。

    当燕军“引火船”快要接近浮桥时,长竿竿头上的巨型铁叉立刻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