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二六章 不能碰的公司

作者:摇摇-欲坠
    奥地利是一个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

    这似乎很矛盾,但是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他们的工业是在二战期间,由德国帮助建立起来的。

    他们的工业从发展之初,就不是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成为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说直白一点,他们就是德国的附庸,他们的工业就是为了德国服务。

    纵观奥地利的工业,机械加工是他们的第一大工业,占据了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五。

    排名第二的化工业,也占据了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二十。

    排名第三的汽配行业,工业产值占了百分之十以上。

    这三大行业,就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从业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他们的许多企业在技术上都有独到的优势,甚至是无可取代的,但是他们没有将整个行业整合在一起的基础。

    这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决定的,更是因为奥地利的国家地理位置,国际环境决定的。

    以汽配行业为例,斯太尔公司是第一大公司,可是除了斯太尔重卡,曼恩(MAN)重卡,他们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这家全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只能给德国的宝马和奔驰汽车公司代工生产汽车。

    李斯特内燃机公司是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公司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

    他们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从事内燃机设计开发、动力总成研究分析以及有关测试系统和设备开发制造的国有控股公司。

    但是他们只能给宝马,奔驰,大众生产发动机。

    1984年,奥地利汽配行业总产值超过六十亿美元,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出口,超过百分之六十都是直接出口到德国。

    他们不是没有生产整车的能力,但是他们绝对不敢独自研发整车。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除了东北部的多瑙河,他们没有出海口,整车的物流费用高昂。

    多山的地理特征让他们交通不便,只能受制德国经济,成为德国的附庸。

    当然,也不能说受制,因为他们跟德国本来就是一个民族,要不是二战战败,他们就是一个国家。

    约纳斯抵达格拉茨之后,全面考察了他们的斯太尔汽车工厂,曼恩(MAN)工厂、米巴公司、卢森宝亚公司、斯太尔动力公司,甚至还到格拉茨北部的李斯特内燃机公司参观考察。

    了解越多,越能发觉他们具有世界一流的工人,技术,但是也越能看清楚他们没有自主权的窘境。

    在格拉茨南部的汽车工厂,这里生产奔驰大G,宝马三系,生产的汽车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就会装车运走,发往世界各地。

    但是这些物流企业,无一不是德国的。

    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物流企业都是德国公司指定的,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奥地利的国有体制。

    这些国营的运输企业在国内还能依靠体制原因生存,却没有进军国际物流的能力。

    拿着不到一百美元周薪的工人,哪里敢跟国外海关进行数万,数十万美元的利益输送?

    干的越多,错的越多,反正不干也是这么多薪水。

    在每一家企业,都能看到德国公司派来的协调员,他们在奥地利就是人上人,拿着数倍的工资,干着最轻松的工作。

    约纳斯要收购斯太尔工厂,最开心就是这些工人。

    瑞士人在84年的平均年薪超过了一万美元,但是奥地利的平均年薪才三千美元,即使是汽配行业的工人,年薪也才五千美元左右。

    奥地利人对瑞士人视为富亲戚,在情感上,他们不排斥。

    特别是在约纳斯承诺将会在未来适当增加薪水,绝不会无故开除一个工人,保证每个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的时候,在民意方面,是没有阻碍的。

    但是现实问题也非常严重,困难重重。比如说约纳斯如果收购斯太尔,德国企业如果收回授权,最少在几年之内,斯太尔工厂就会陷入没有活干的窘境。

    收购一家工人上万的工厂,这还只是一个小问题,其他方面,需要协调的地方还有很多。

    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国际压力,都是霍夫曼投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夜的格拉茨宫殿山酒店,约纳斯和乌尔苏拉坐在会客厅里,两个人的面前堆着一大堆各方面的资料。

    房门被敲响,普洛夫推开门进来,说道:“约纳斯,沃尔夫先生到了。”

    神采奕奕的沃尔夫跟在普洛夫的身后,走进了会客厅,满脸笑容地说道:“约纳斯,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大部分在奥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