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5章 大巡礼 八 公共交通

作者:修改两次
    1261年,4月7日,胶西县。

    “孙天和商行,胶西县城清乐坊甲一户,主营南北商货,欢迎各路客商莅临洽谈……”

    “如玉记,高密县城正南街西七户,主营各类瓷器。汝窑、磁窑、景德镇,四方瓷器,粗疏精奇,应有尽有……”

    “德隆粮行,福山县城东门街南二巷,主营粮食买卖,量大从优,可送货至蓬莱、牟平……”

    “书香纸行,东海市城阳区白沙第二大道第一户,主营纸墨生产,出售软纸、硬纸、光面纸各色优质纸张。另有上等油墨,墨色黑亮,经久不褪,可上门洽谈,也可访胶西县城东临河坊乙三户……”

    “胜利建筑公司,东海市胜利公社第一户,承接各类建屋活计,另招募泥瓦匠、木匠、普工各色人等,待遇从优,有意者可……”

    胶西城北边的大道上,一辆四轮马车平稳地向北驶去。车顶的坐席上,张正义也不在意颠簸,拿着一本《东海注册商标》,随意地翻阅着。

    这本书是商务部的乌文成牵头搞出来的,将控制区内小有名气的商行都收录了进来。主要目的当然是给注册商标和注册公司制度铺路,但也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受到了各家商行的欢迎,即使需要每年一贯的注册费,愿意把名号留在上面的商家仍然络绎不绝。

    实际上,这本书也确实很有用。外来商人只要在海关或者胶西县买上一本,立刻就能对东海国的商业布局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根据需要按图索骥,找到合适的商家谈生意。位列其上的商家,也因此得到了广告收益,总体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嗯,其实是三赢,东海商社通过这本书,既增加了一笔每年近千的收入,又对境内的商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以后要操作什么就方便多了。

    昨天在海关的时候,因为辛守成纳税达到了一定级别,按照海关的激励制度,白洛就送了他一本。当时张正义也在旁边,一看,发现这本书印制精美,纸面光洁,有的商家还附上了商标的图画,比当初商务部送统合部审核的那本可好看多了。于是起了兴趣,自掏腰包买了一本,一直到今天回了胶西,都不住翻看着。

    一阵风吹过,书页凌乱了起来,张正义眯了眯眼睛,干脆合上了书本,与前面的名为“驾驶员”的马夫攀谈了起来。

    今天他乘坐的这辆马车,不是股东专用的舒适型,而是商业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种车由两匹劣马拉动,车体以木工组的标准中型四轮货运马车为基础,升高了壁板,在两侧的壁板上又各设置了一条可以坐人的长木板,还在下面贴心地设置了一个踏脚的木条,以免踩到车斗里的货物。比较先进的,是有一个伸缩式的帆布雨篷,不过今天没下雨,所以就没拉起来。在车上能直接看到周边的田野,如果是现代人乘坐,未尝没有一点野趣,但现在的人只会嫌风大。

    这种马车最多可以搭载十名乘客和五百公斤的货物,实用性很强,是木工组的拳头产品之一。

    现在张正义乘坐的这辆,车厢外面画了个猫头,还写了个阿拉伯数字“2”,坐席最前方马夫头顶的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中央西”,正是由建设交通部运营的公共交通马车。

    这个公共交通工程,其实最初是个军用项目,起源于早期安全部探讨过的一个“马车机动”计划。也就是给义勇队配上足够的马车,让他们可以快速地进行机动,从而实现战略的灵活性。这个计划当时并未收到重视,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当时基础设施太不完善,如果走荒郊野路,马车未必就比人腿快多少。

    但是随着东海商社在控制区内大规模修路架桥,尤其是平整的三合土大道出现之后,这个思路就有实现的可行性了。在这样的道路上,马车相比步行有绝对的优势,只要平均每五人配一匹马,就能实现一整个步兵营的快速机动,可以在两小时内从一个据点到达相邻的另一个据点,甚至能在一天之内从最东端的东海区到达最西边的高密,战略价值极高。

    这种客货两用马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设计的,两匹马拉一辆车就能运载一整个步兵班和大量的装备补给,极为合用。

    只是,这个方案仍然有不小的成本。一个步兵营,要配三十六辆马车七十二匹马,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还不能只设这么点,要是配上五个营,那得花多少钱?如果是战时,那成本再高也得搞,但是近两年没什么陆上威胁,备这么多马不是浪费吗?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坚持认为战略环境险恶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战力的观点也是有的。两方争执不下之时,竟被建设交通部的意外介入给化解了。

    交通部的介入起源于又一件争执。

    从60年初开始,随着第一条三合土道路在东海-城阳工业区之间修建完成,配合原有的东海关-即墨和即墨-城阳两条夯土路,三点之间形成了一条三角形的闭合交通回路,交通部于是就动了在这条回路上运营一个公交项目的想法。

    但是,这个公交项目需要占用不少运力,大会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需求不大,收益覆盖不了成本,还不如继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