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问答课

作者:洪山诗人
    今天是老法师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了。以他那么大年纪,还要保持精神饱满的劲头,确实值得钦佩。

    万师兄问过我:“他以风烛之年,仍以雄风之姿,行苦口之事,WAY?”

    他这文言文与英语夹杂的方式,估计是为了故作幽默。按心理学规律,越是想表现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那么,他近几天,心情一定处于非常沉闷与紧张之中的。

    这几天他没怎么说话,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就非比寻常。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是受了这老法师的刺激吧?不仅仅是少说话的戒律,更有可能,是关于世界观与认识论等基本问题的反思,才可能让他这种自信的人,独自轻抚心灵的伤口。

    对一个人人生观最好的摧毁,是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真实地展示在他的面前。这位老法师,一生并没有学多少学院派的知道,只是勤恳地烧香拜佛,劳动打坐,听经参禅,而理论水平之高,实际操作能力之强,完全超越了万师兄的理解范围。

    “大概有几个原因吧”我分析到:“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虽然还健康,但骗我们的动机是没有的。况且,哪有这么激情的骗子,在不追求回报的情况下?就为这庙子提供的菜包子?”

    我也以幽默对他。我并不急于说原因,以万师兄的智商,肯定也能够猜出我将所说。最大的可能性是,老和尚因为年岁已高,只是想把他所证实的东西,无保留地留给下一代,怕我们走歪了,所以苦口婆心。

    所以,面对真知,我们都必须严肃。

    “大家也听说我将要回去了,回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呢?年纪大了,都是苦恼的人。在山上在庙里或者死在路上,作不主的时候,才晓得什么叫苦啊。”

    他这一开口,仿佛很伤感。其实,如果他本人都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怎么可以给我们上课呢?估计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你们如果不努力,终会遇到我所说的这种苦的。

    “昨天晚上,就有许多人来我的房间,有说好话的,有要拜师的,有问法的,有求解的。前两样,就不要来了,当时我也不理会。后两样,各人有各人的情况,这里不重复。但是,大家为法而来,我尽其所知,给大家的,也不过是圣人牙慧,没什么稀奇。”

    珍惜机会与时间,看来,有的人,做得比我们好。同样是朝山过来的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我觉得,大家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打好基础,或者说身体的基础,再到心理的基础。另一个问题,是问真消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好比起点与第一个终点,非常重要,这两点确定了,你可以走一条最便捷的直路,少些曲折了。”

    老和尚不要太数学,把直线的定义都运用了。

    “当然,路上会遇到假消息,如同假古董中,有贼光。注意啊,偶尔放光,有可能是贼光,不要相信。所以,要跟大家形容一下,真消息是什么样。至于基础嘛,前面我提过,就是守息入定,我再细说一下这个数息关。”

    看样子,是要先教具体操作方式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人说,这好像是天台宗的啊?你是禅宗的啊?你怎么教这个呢?你不专业啊?菩萨们,你们想一想当年的誓言:无边法门誓愿学,是跟谁说的?都是成道的法门,为什么不可以学呢?况且,我本人修这个,也是禅宗师父教我的,我练起来,最得力的,受了它如此好处,怎么敢私藏起来,不教给大家,掩藏前辈的功德呢?”

    其实,就是禅宗也是有五六个宗派,所有宗派,都是为了成佛。只是方法与重点不同,倒并没什么冲突的。虚老和尚号称一肩五叶,就是他一人,要传承五个宗派,就是这么牛!

    “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某个法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也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

    不净观容易让人厌世,在如今工业社会,人的异化速度之快,导致因心理原因厌世比例很大。不净观这个法门即使不推广,社会上就有这么多洁癖,如果推广,有可能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所以,数息观稳妥二字,不是乱说的。

    “在正式修习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在平时,就要动止安祥,寡言少语,说话低声。在打七当中,我们只交流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这七天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果然是为打七准备的,还有几天预习,要不然,到了打七那里,估计憋不住的人,会干扰修行。

    “呼吸一共有四种状态,所谓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风的状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气。只有把风、喘、气调整到息的状态,那才是达到了调息的要求。书上讲:守风则散,意念守在风的状态,心就容易散乱;守喘则结,守喘,气息就不顺畅;守气则劳,意念放在气的状态,心就会感到很疲劳;守息则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够进入禅定。”

    这有意思,如果一个学中医的来听,估计更有效果。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繁琐,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让呼吸从急促而变得缓慢;第二、让短促的呼吸逐渐深沉下来。一般地,我们的呼吸到胸口就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会快,深了它就会慢。短、促、快、浅、粗,把这几项避免了,调整过来了,呼吸就会逐渐变得长、缓、慢、深、细。如果呼吸成为一种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应该是先用腹式呼吸法吧,我就是这样入手的。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他提到专注度,制心于一,就是绝对的专注。如果不排除呼吸的干扰,肯定专注不起来。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吧,关于这个法门的事。”法师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

    此时有一个站起来合什作礼,然后问到:“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法师说:“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这个回答很巧妙,但法师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估计只有过来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法师答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可以用来作理解《心经》的注解了。《心经》是最短的经典,但也最难以理解。

    有人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师只回答了一句话:“不离有漏修无漏。”

    这个问答,我都无法理解,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是故作高深呢?法师为什么如此简洁,不加解释呢?

    “好了,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了解了,关于数息,方法就那四句话,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问刚才最后一个提问者,他本人这方面已经修得很熟练了。”

    大家纷纷回头,再次看向那最后一个提问者。原来怀疑是个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快捷键→)